玄奘大师圆寂纪念日,梁启超称其为“千古第一人”,可见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。玄奘大师自唐代出家,历尽艰难险阻,前往印度求法取经,为汉传佛教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他不仅翻译了大量佛经,还倡导了唐朝的禅宗兴起。尽管他在求法之路上经历了无数磨难,但他始终坚守初心,坚信佛法是普度众生的利器,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。
唐太宗曾称赞他,“松风水月,未足比其清华;仙露明珠,讵能方其朗润。”鲁迅评价他是“中华民族的脊梁”。
梁启超说他乃“千古第一人”。
溯洄千年,他正襟危坐于经籍正典之中,又被民间久久地想象、传说和书写。
他便是玄奘,中国文化史上的耀眼星辰。
周国平曾说:“一个民族倘若不懂得尊敬自己历史上的精神伟人,就不可能对世界文化作出新的贡献。应该说,忘记玄奘是可耻的。”
如今,我辈知其人、感其诚、听其言、学其行,都是为了那不被忘却的纪念。
跋涉十万里,历时十七年,乘危远迈,杖策孤征,辛苦何为?“远绍如来,近光遗法。”继承如来家业,将佛法发扬光大,年少时的玄奘已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。
这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,会选择用看似笨拙的方式生活。遇到问题,便去解决问题,不计成本,也不问收获。玄奘看到当时教内义理纷争,人云亦云、各执一词者多,便选择了一条最简单也最艰难的路——西行求法。
流沙、火海、盗匪、兵祸、孤独、漫长、名利、抉择,未知的国度,未知的路途,历九九八十一难,能活着坚持下来真是个奇迹啊。“不求得大法,誓不东归一步。”玄奘此行,竟以一人之力,为丝绸之路添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早在千年以前,玄奘便为天下的留学生做了榜样。到天竺之后,他游历访学,习语言,寻名师,通三藏,并不局限于所依止的瑜伽行派,专精而不封闭,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天下的学问,将异邦的民俗风物也体察于心。正因有如此视野和胸怀,才会有后来《大唐西域记》的问世。
如果玄奘不再回来,历史会如何改写?近二十年远离故土,功成名就于异邦,此时言归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很难。而玄奘做到了。一路风尘,657部佛经原典最终随玄奘一起来到了大唐。
唐太宗欣赏玄奘的才华,劝他还俗,许以高官厚禄,遭他婉谢。他说,自己只“愿单身行道,以报国恩”,自此坐镇弘福寺,一心译经弘法。开译场,育僧才,译经十九载,翻译经论75部1335卷,内容涵盖了佛教大小空有各派经论,成就震古烁今。
纵观玄奘的一生,他是伟大的旅行家、佛学大师、宗教实践家、留学生、师者、翻译家、外交家......可他又什么都不是。所有的标签,都是那指向月亮的手指,手指指月,指却非月。你要是因为崇拜玄奘,而非要去当那旅行家、翻译家,便大错特错了。
“无上甚深微妙法, 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今见闻得受持, 愿解如来真实义。”
每次听法师讲经之前,大家都会诵武则天写的这首《开经偈》,短短四句话,饱含了对佛法无上的赞美,也暗示了佛法的难得。唐义净三藏法师也曾做过一首求法诗,诉说了求法的艰辛:
“晋宋齐梁唐代间,高僧求法离长安。
去人成百归无十,后者安知前者难,
路远碧天唯冷结,沙河遮日力疲殚。
后贤如未谙斯旨,往往将经容易看。”
所谓岁月静好,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,此理古今同。那些被世人长久称赞的圣贤,都是不拘于一己之私的人,满怀家国情怀,心中系着天下苍生。
玄奘曾哀求极力挽留自己的天竺各国王,苦言道:“支那国去此遐远,晚闻佛法,虽沾梗概,不能委具,为此故来访殊异耳。今果愿者,皆由本土诸贤思渴诚深之所致也,以是不敢须臾而忘。”玄奘发愿之伟、回向之诚、意志之坚,由此可知。如果不是深知佛法的精妙,玄奘何以将自己的一生交付于斯。玄奘深信佛法,并愿更多人同霑法雨、沐浴佛恩。
如今流传最广的《心经》译本便是玄奘法师所译,玄奘本人更是持诵《心经》的受益者。西行路上,玄奘一直修持梵文《般若般罗蜜多心经》,持诵观音菩萨的圣号,学习大乘菩萨“难行能行、难忍能忍”的行愿,每每化险为夷。难怪有人说,吴承恩《西游记》里的“紧箍咒”或许便是梵文《心经》。
说到《西游记》,娱乐之余,有人从佛教的角度解读过这本小说,说其中有很多隐喻体现了佛法的精义。孙悟空或许喻指玄奘的心,九九八十一难要靠它保护,心猿意马时还要用“紧箍咒”(《心经》)调伏。在西行路上,孙悟空曾打死六个强盗,名字特别,譬喻人的“六根”“六贼”。玄奘曾上表太宗谓:“愿托虑于禅门,澄想于定心,制情猿之逸躁,系意马之奔驰。”伏心猿、修空观、发慧光,佛法如菩萨手中的慧剑,修行者借之可降服心中的鬼怪妖魔。
玄奘译《摄大乘论》中提到了“一境四心”,又名“一水四见”。人见是水,天见是宝严地,饿鬼见是脓血,鱼见是窟宅(住所),同一之境因见者心识境界、业力因缘不同而生差违。同样道理,我们多看到圣贤吃的苦受的罪,颂扬他们伟大的付出和牺牲,却很难体会得到他们心中的喜悦和幸福。
每年二月初五是玄奘纪念日,四面八方的人会朝拜舍利,缅怀圣者。人们将他荐入世界文化伟人之列,写诗文赞扬他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,建殿堂灵塔纪念馆来供奉他,做再多的事情都无法表达尽我们对他的崇敬之情。
可光崇敬是远远不够的,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好好想想。比如,玄奘与我们、与我们生活的时代究竟有什么关系?比如,千年之后的我们该如何面对他?
《续高僧传》中曾言玄奘回到长安后,“独守馆宇,坐镇清闲,恐陷物议,故不临对。”不慕时荣的玄奘真正在乎的,肯定不是这生前身后名,而是是否能有更多的人于佛的教法中受益,是否能像他自己一样收获法喜,是否能从他身上得到积极向上的人生力量。
几年前,有一次叩拜玄奘舍利,心中念着诸事顺遂、心想事成等类似的话,希望获得圣者的保佑和加持。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,神情崇敬、真诚、胆怯又满怀期许。现在想想,不免有些汗颜。纪念活动的真正目的,其实是感受圣者的人格魅力,学习先贤的慈悲行愿,依教奉行,庄严生命才对。
《增一阿含经》中云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太虚大师曾说:“仰止唯佛陀,完成在人格。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现实。”
玄奘是独一无二的,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是独一无二的。路虽不同,但切记人生终归要向上生长,向善向上,无问西东。感受佛菩萨的慈悲智慧,勇敢面对生活的考验,向圣者学习,便是对圣者最好的缅怀和纪念。
内容来源:成都文殊院
农历二月初五,
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圆寂纪念日。
顶礼缅怀玄奘法师。
南无阿弥陀佛!
南无阿弥陀佛!
南无阿弥陀佛!